咨询热线:
栏目分类
博物馆雕塑
13755044416
本文选编自上海博物馆编,《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精粹》★,上海书画出版社,2025年。
★“剧场”是杉本博司最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之一。艺术家在电影院坐席的最后面,将一部8×10英寸的大型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在画面中凝聚了一部电影的时长★。由于加长曝光,影院的内部结构和座椅清晰可见,但整部电影浓缩成一面白光化的银幕。前景中的剧场里仿佛有过几万观众★,营造了浓密的时间和空间。
塞尚★、凡·高绘画中的鲜艳色彩、果断用笔在画布上留下的厚重色块,给20世纪初的前卫画家们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阿尔贝·马尔凯、莫里斯·德·弗拉芒克★、拉乌尔·杜菲★、凯斯·凡·东根所描绘的都市女郎和风景画作品也是这次展览中不可忽视的亮点★。毕加索在20世纪画坛掀起了革命浪潮,他和盟友布拉克的作品也在展览中亮相。
在“复调回响:西洋绘画在东方”单元中呈现了5件日本的西洋绘画作品★,以此介绍欧洲和东亚★、中国和日本艺术之间的交流。在明治时代以后日本有很多画家到欧洲留学,他们学会了油画的技法,接受了欧洲文化的熏陶。黑田清辉把法兰西艺术学院的写实技法和印象派在户外创作时的技法与观念结合在一起,并且把人体写生带回了日本★。他是日本西方绘画的开拓者★,也是一位教育家和行政官员。在上海创办了美术学校的刘海粟于1919年访日,与黑田清辉和藤岛武二的绘画教学产生了共鸣,并与日本画坛开展友好交流★。
与众多印象派展览相比★,本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少见地呈现了东亚对印象派艺术的视觉和审美偏好,观众可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印象派的魅力,及其在东亚产生的独鸣★。本期且让我们走进展览,通过13件不容错过的精彩作品,一起了解东方美学视角下的印象派艺术收藏★。文末更有特展讲座信息,欢迎预约。
步入展厅,在“破冰游戏★: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前奏”这一单元中,可以欣赏到来自库尔贝、柯罗和马奈的作品,他们代表了打破坚冰的力量。虽然受过学院派的技法训练,他们却热衷通过表现现实生活和风景挑战学院传统★。
在展览第二单元★“舞池中央★:印象派画展与印象派的诞生”中★,可以邂逅那些参与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奠定了印象派之名的艺术家们。布丹的作品中海风与光影交错,使人们与自然景观产生共鸣;莫奈的作品反映了他的创作轨迹,包括用轻快的笔触描绘阿让特伊户外景色、同一景物的系列作品等;雷诺阿的作品既展现了他擅长描绘的女子肖像,也有晚年的★“浴女★”主题经典之作,此次展出的《戴蕾丝帽的女孩》更是POLA美术馆最受观众欢迎的作品★。
这幅画是雷诺阿50岁时的作品★,描绘了头戴豪华蕾丝帽的女孩惬意地斜倚在椅背上,棕色的睫毛下明眸善睐,丰满的樱唇灵巧端庄。1890年代初期雷诺阿从古典主义风格轮廓线与立体感中解脱出来,通过研究18世纪巨匠们的经典之作★,他摸索出了新的绘画形式,作品笔触柔软★,色彩融合。19世纪90年代初期雷诺阿迎来了“珍珠色时代★”,本作就便是这个时期风格特征的典型★。
原标题:《走进“印象·派对”——东方美学视角下的印象派艺术(附讲座预约)》
和田英作是较早接触到黑田清辉从法国引进的“外光主义★”绘画观念的画家之一。本作用笔果断,很好地描绘了玫瑰饱满的质感★,华丽的色彩赋予了花朵水灵灵的生命力。这是和田运用西方绘画的技法结合他的精湛技艺★,追求事物逼真性的代表作品之一★。
1888年2月,凡·高搬到达罗纳河畔的小镇阿尔勒,在阳光灿烂的乡村景色里发现了色彩的魅力★,开始探究绘画中色彩的效果★。在阿尔勒度过的时光是凡·高短暂一生的创作巅峰期★,佳作不断★。本作描绘了阿尔勒特有的风光,他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描绘了阳光灿烂、色彩丰富的法国南部风光。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作品也是POLA美术馆藏品中的经典。在“烟火辉映: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崛起”单元中,有4件塞尚的作品展出★。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塞尚早期、19世纪60年代到晚年、19世纪90年代各个时期的风格变化。另外,受到观众广泛喜爱的凡·高在阿尔勒创作的《维格伊拉运河上的格莱兹桥》也展示了他独具魅力的色彩感知和笔触驾驭。
本作以毕加索的恋人艾娃·古埃尔为模特★,是将女子的头部★、弦乐器及扑克牌等组合在一起的肖像画★。画面中央的眼睛和周围模仿木纹的板块相拼合★,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深度感和层次感★。画中各种道具混合在一起,虽然是一幅平面的作品,但在视觉上它似乎是立体的,而且具有现实事物的质感。
在三楼第三特展厅,“余兴派对★:当代艺术中的光与空间”则呈现了受到印象派影响的当代艺术作品★。草间弥生★、杉本博司都是日本著名的艺术家★。此外,还有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的摄影和影像作品展出★。从20世纪到21世纪★,摄影已经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摄影★、影像和装置等表现出来的空间感★,以光和时间为主题,唤起观众的记忆,刺激他们未知的感观★。当代艺术家的这些作品与观赏者在互动中产生对话与交流★,也是这次展览一个有意义的亮点。
自18世纪以来,在学院传统中,静物画的地位低于历史画和肖像画。而为静物画带来巨大革新和地位提升的就是塞尚★。本作属于塞尚静物画中的一个典型的模式,在表现空间方面的尝试彻底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规则★,这也对之后立体主义的发展影响深远。
马蒂斯被视作野兽派的领导者,他毕生喜爱描绘女子形象,不断地探究且创造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肖像画。本作品背景大胆地以雪青★、黄两种大色块拼合后用黑色格子统一而成★,女子围巾的纹样又与背景的几何图形相呼应★,使画面产生了节奏感,同时又突出了相互的特征★。画面中看似即兴随意的黑色网格恰到好处地减弱了紧迫感,增强了洒脱的气氛。
这是马奈的一件早期作品★,画家将文学故事的西班牙背景融入到身边的风景进行创作。比起作品表现的故事情节,背景中从树木到地平线的风景描写更为吸引视线。作为印象派重要先驱★,马奈亦享有“现代主义之父”的美誉。他坚持不懈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方法★,表现社会现代性的内涵★,开启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股重要的艺术潮流。
在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铁路发展★,工业扩张★,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以莫奈和雷诺阿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们,也将目光转向这个时代新兴的现代文化,如铁路和休闲,并将其作为绘画的主题。对他们来说★,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市及其文化也像时刻变化的自然风景一样★,是虚幻而美丽的★“现代性★”的主题★。印象派画家们在技法和主题方面的挑战也催生了塞尚★、雷东等被称为后印象派的新一代艺术家。本次讲座旨在从现代化和现代性这两个关键词着眼阐释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法国发生的绘画革新★。
本作四件一组,乍一看似乎只是一个偶然的瞬间★,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作品中那些投在墙上的光影并非从窗口摄入的自然光影,而是艺术家经过精心计算后设计合成的光影★。照片大都通过多重曝光来营造效果,散落在墙上的植物的影子宛如绘画一样,起到了★“画中画”的效果。把不同的光影形成的不同画面合成到同一个画面中,这种创作手法似乎与立体派的绘画作品有异曲同工之效。
东海林洋,日本POLA美术馆学艺部策展人,拥有早稻田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及当代艺术。主要负责的展览有“超现实主义与绘画一达利、恩斯特与日本的超现实主义★’”(2019-2020年)、“毕加索超越蓝色时代”(2022-2023年)★、★“1925巴黎摩登时代:机械时代的艺术与设计”(2023-2024)★。
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2025年1月22日-4月21日)是POLA美术馆在海外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特别展览,也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全景式完整地细读印象派★。
1871年到1878年,莫奈居住在巴黎郊外塞纳河畔的阿让特伊★。本作是莫奈从塞纳河对岸的热讷维耶瞭望生活在绿树成荫的阿让特伊的家人★,并捕捉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瞬间,画中洋溢着幸福与亲密★。天空晴朗★、空气清新,茂密的树林由远而近,井井有条。1875年前后★,莫奈还创作了一系列以撑遮阳伞的女性和幼儿为主题的作品。
布丹热衷于置身室外观察自然中大气与光影的更替变换,大胆地将这种明快的室外光线运用到绘画中,成功地创作了大量的海景画★。1857年布丹与莫奈相识,把这种在室外作画的新观念传授给了莫奈,成了巴比松派与印象派之间的一座桥梁。本件作品描绘云团在蓝天上翻滚,真实地再现了天空中的风云变化,作品无愧于布丹“天空王者”的称号。
本作是刘海粟第一次旅欧期间的力作★,也是他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在对光线的表现上展示了来自印象派,特别是莫奈的影响★。他以对称的满幅构图和黄绿色的暖色调刻画巴黎圣母院★,用笔深沉厚重而富有弹性,驭色错综而有序,充分体现了他对中西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融合★。